廣西壯族繡球文化 特色鮮明名揚四海

2023-11-02 20:35 commons5 總編

 【本報記者蔡子豪報導】在廣西百色靖西市新靖鎮,有個「繡球一條街」—舊州街。走進舊州街,在一塊「中華巧女」字樣的牌匾後,一位年過八旬的繡娘正一針一線縫製手中的繡球,這位繡娘,就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靖西壯族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肖琴。
 舊州手工繡球起源於宋代,過去是壯族男女青年的定情物,而作為廣西壯家人的定情物,舊州街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給阿牛哥在榕樹下拋繡球的橋段,將廣西的繡球文化名揚四海。
 「拉動針線的力度要均勻,做出的繡球方能針腳細膩、紋理整齊。」黃肖琴表示,繡球的製作並不簡單,除了要對每一道工序做到手法嫺熟,手上的針線功夫更要到家,而自幼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製作繡球的她,今年已81歲,仍舊針線不離手,一到農閒時節便坐在家門口做繡球。
 繡球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如今,繡球被視為廣西壯族和平‎、友好、吉祥的象徵‎物,成為廣受歡迎的伴手禮,為滿足外國客戶需求,黃肖琴還將聖誕樹等西方元素的圖案繡制在繡球上,這些作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挪威等國家。
 近年來,黃肖琴不遺餘力地將繡球技藝傳授給自家子孫以及周邊村屯的婦女,在黃肖琴的學徒中,趙金玉是她的得意門生,也是她的兒媳婦,趙金玉接過了黃肖琴的衣缽,並力求創新,嘗試將壯瑤醫中草藥融入到繡球製作中,突顯壯鄉特色,深受顧客喜愛。
 此外,趙金玉計畫製作15瓣繡球,豐富繡球品類;設想將繡球文化和時尚元素結合,製作直徑2釐米的繡球耳墜,以及小尺寸的繡球鑰匙扣,在傳承繡球技藝的同時,賦予繡球新的生命力,也希望繡球能從靖西這個「小村落」走向「大世界」,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
 為進一步傳承和保護好繡球技藝,靖西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實施文化旅遊聯創工程,做好舊州民俗街繡球產業的扶持,同時也建立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融入現代美學元素,使刺繡產品具有圖案新穎別致,民族特色鮮明的特點。

黃肖琴不遺餘力地傳授繡球技藝。

繡球被視為廣西壯族吉祥的象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