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炮龍文化 壯漢民族交融結晶

2023-04-27 12:04 commons2 總編

【本報記者蔡子豪報導】日前,台灣參訪團來到廣西賓陽縣,深入體驗賓陽炮龍文化。古老的廣西賓陽炮龍節發端於宋元時代,清末民初趨於成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是壯、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有「中華一絕」、「東方狂歡節」等美稱。

鞭炮齊鳴,八音作樂,鑼鼓喧天,彩架出遊,有龍破煙氣而出,隨焰火而舞,人群湧動,勝似新春。這是每年炮龍節時的賓陽,歲歲舞龍,年年炸龍,在賓陽人眼中,炮龍節是比春節更為重要的日子。

台灣參訪團來到賓陽炮龍展館。

相傳北宋將軍狄青率大軍赴廣西征剿儂智高,特令士兵扎龍起舞,百姓齊點鞭炮、助慶狂歡,製造賓州城內一派歡騰景象,隨即趁機突襲賓陽崑崙關,並成功奪下。之後,賓州百姓將舞炮龍視作吉祥的象徵,每年農曆正月十一必舞炮龍,以求禳災祈福,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賓陽炮龍節分為三個部分:「遊彩架」、「燈會」、「舞炮龍」,其中「舞炮龍」為活動最高潮,包括開光、舞龍、舞炮龍、送龍等活動。參訪當天,台灣同胞們先是受到迎賓龍鼓的熱切歡迎,並在帶領下參觀賓陽炮龍展館、品嘗賓陽炮龍燈酒宴,接著晚間七點,便是傳統賓陽炮龍開光儀式。

賓陽炮龍廟。

一條條遊龍匯聚在老廟堂廣場,待炮龍開光儀式完成後,頓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一條條巨龍「騰躍」而起,穿行在電光炮火中。舞龍人頭戴竹帽、赤裸上身,絲毫不懼鞭炮的「槍林彈雨」,而人們戴上護目鏡與口罩,親臨參與,用獨特的喧囂祛除晦氣,祈求吉祥和安定。

 電光炮火中的「舞炮龍」。

受疫情影響,廣西賓陽炮龍節已連續停辦三年,在今年二月才強勢回歸。同行台灣同胞表示,賓陽炮龍文化讓人想起台南鹽水區「蜂炮節」。據悉,「南寧賓陽炮龍」與「台南鹽水蜂炮」確實在多年前有過「雙炮文化交流活動」,相互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參訪團也期望未來兩岸能持續恢復友善交流、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民俗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