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太哽咽質詢少年工安死亡案 陳其邁允一個月完成調查報告

市議員黃明太哽咽質詢少年工安死亡案件,市長陳其邁允諾一個月內完成調查報告。(記者楊雅晴攝)
【本報記者楊雅晴高雄報導】113年5月14日,高雄市議員黃明太在高雄市議會進行第4屆第3次定期大會總質詢時,針對職業安全部分,對於市民陳情一件17歲少年因工地意外致死案,迄今業主未有理賠,質疑市府勞檢單位是否有包庇情事,質詢時不捨家長處境,一度哽咽要求陳其邁市長還給死者家屬公道。
最後陳其邁市長明快處置,責陳政風處等相關單,於一個月內完成詳細調查報告,早日還給死者一個公道。
黃明太質詢時指出,日前湖內區發生一起嚴重的工安事故,有媒體請問他的看法。當時他對高雄市的職業安全及工安問題給媒體一句話:就是「螺絲鬆了!」。但如今看來,不僅是螺絲鬆了,而是應該形容「螺絲掉滿地,歸路攏螺絲,哩哩落落(台語)!」。
黃明太指出,這幾年高雄市工安事故案件雖有降低,自110年到112年,死亡人數都保持在29人,但其實還有「黑數」即未通報的案例;而職災通報件數一直往上飆,看到這些數字,為何高雄市政府還會覺得做得愈來愈好?而這些數字是否有實在?黃明太認為還要再乘以一個係數,這個係數不是在一以下,而是在一以上,而且以上很多。
一個17歲少年之死
接下來黃明太十分沈重的說,他於3個月前接到一個陳情案件,關於一個17歲就早逝的年輕人故事。一般17歲的青少年,應該是學校上課,放學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階段。結果他因家境清貧,只好輟學跟隨父親到工地做工,結果該處竟是「死亡工地」,去年工作時從高處摔落致死。
黃明太表示,該少年事故於112年6月12日發生,但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檢處卻於113年4月12日調查報告才出爐,其實這是第二份報告;第一份報告因勞檢處配合業主演了一齣「宮廷大戲」。主要該少年在沒有施工圍籬又沒有戴安全帽,在高架上作業又沒有安全欄杆的狀況下摔死;案發時業主請一包至四包的工頭向死者家長說,所有職災給付都會給,但勞檢處人員若製作筆錄時,要佯稱死者是來工地玩摔死的,不算是職災,結果勞檢處第一次筆錄竟直接採信包商說法。
由於職災死亡的工地會遭勒令停工,直到包含死者家屬有獲得妥善的照顧及協調,才會准予復工。黃明太憤怒的說,結果這些高考及格的檢查員,竟然會相信少年穿著工作裝摔死時,是和父親來工地玩的,這不是配合業主演戲嗎?
結果少年死後經過6個月,家屬也沒有錢辦理下葬,所有下包廠商也沒有聞問,工程也已經完工,沒有保險理賠,最終工頭只有給者家屬15萬元慰問金,連處理下葬費用都不夠,讓孩子死不瞑日。
最後家長不得已才召開記者會,檢察官發現真相不單純,家長才把上述事實狀況講出來,檢察官才請勞檢處重做報告,孩子家長卻因此被起訴偽造文書罪。
黃明太議員於3個月前接到這份陳情案,心情非常沉痛。「如果這是我的孩子,這麼懂事的孩子,以後是社會有用的人才,我會怎麼辦?」他們訴求只是希望早日得到勞保局的職災給付。經他請勞工局人員前來協調,了解何時能得到正確報告?因為若沒有完整報告,無法獲得職災理賠。
經勞檢處邀集業者協調期得能到妥善處理,讓家屬獲得合理理賠,結果四家包商,其中一家願意負擔4/1理賠費用,一家工地營造保險逾期無法理賠、一家保險公司迄今叫不動,一家最多只能賠100萬,經過三次協調,業者均從未出席。
質詢時,黃明太籲請勞保局及勞工局要請業者出席,該案要追究責任應是勞工局為首,當時事故工地若依法停工,不相信業主不出面理賠;當時勞檢處若沒有「配合演出」,淡化職災工安事故,相信當時數億元工程停工,業主會出面和解,因此高雄市政府要負最大責任。
「我們公權力在那裡?」、「我們高雄市還有政府嗎?」,黃明太憤怒的說,大家捫心自問,如果這是自己的孩子會如何處理?
黃明太哽咽質詢 死者阿公於母親節過世
就在質詢前數小時,黃明太又看到一件悲痛的事,質詢時哽咽的說:「這個少年的阿公,因為擔心這件事情不甘這件事,竟在5月12日母親節當日過世,等不到孫子對年。這件事發生到現在,高雄市政府都沒有人為這件事、這條人命負責,或是陳其邁市長有懲處過任何人?或是有官商勾結?政風處是否有啟動調查?」。
高雄市長陳其邁回覆,這件事違反相關法令部分,包括刑法276條、偽造文書罪及第三次承攬人違反職安法均送地檢署調查,個案部分也請勞工局長務必深入調查。
最後黃明太懇請政風處於2個月內給予一個完整交待,是否有官商勾結等情事?陳市長則明快處置,責陳相關單於一個月內完成詳細調查報告,一份給他,一份給議會。
黃明太強調,該案牽涉包庇問題,一個工人死於工地,卻可以認定非職災,完全配合業主說詞,他想到就很心痛,如今再加上阿公一條人命。「如果這件事發生你家,你會如何?大家都為人父母,要摸摸良心,不要良心被狗啃了」。最後他希望高市府能儘快委善處理該事,讓死者可以安息。

該少年生前在工地施工情形。(黃明太議員服務處提供)

黃明太議員出示手機訊息,指出死者阿公擔心成疾,於母親節去世,令人悲痛。(記者楊雅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