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牡蠣產官學合作計畫開辦「台南蚵學院」課程

南市農業局結合產官學,開辦「台南蚵學院」課程,期能提升本土牡蠣市場競爭力。(記者顏大堡攝)

南市農業局結合產官學,開辦「台南蚵學院」課程,期能提升本土牡蠣市場競爭力。(記者顏大堡攝)

南市農業局結合產官學,開辦「台南蚵學院」課程,期能提升本土牡蠣市場競爭力。(記者顏大堡攝)
【本報記者顏大堡台南報導】為提升本土牡蠣市場競爭力,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台南市政府農業局結合南市區漁會、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及嘉義大學,將於12、19日合作辦理「台南牡蠣產官學合作計畫」,規劃牡蠣養殖現況調查暨技術品質提升教育訓練,開辦「台南蚵學院」課程,歡迎漁民朋友踴躍參加。
水試所副研究員高翊峰表示,台灣牡蠣從2017年的年產量2萬3000公噸,至今只剩下1萬7000公噸,在消費量不減情況下,6000公噸的缺口引賴進口補足,由於越南牡蠣價格比台灣便宜,進口量逐年成長,目前已是最大進口國。
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表示,12日課程主題將邀請水產試驗所發表「牡蠣常見的疾病及附生物盛行率的調查」及「牡蠣人工苗量產技術」,針對近日來大量牡蠣爆殼死亡因素及近兩年來水試所人工苗種研究進度向漁民朋友說明。19日課程主題則是「雲嘉南牡蠣養殖區水質與牡蠣現況調查分析」、「牡蠣多倍體開發現況簡介」及「國產帶殼牡蠣品質提升」,由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向蚵民說明台灣西部沿岸牡蠣養殖區域的生物與環境生態,目前牡蠣多倍體養殖技術研究及開發成果,及如何減少牡蠣加工製成中食材的耗損與浪費,推動資源循環、加值、多元化水產利用。
農業局漁港所所長張順得指出,台南蚵都是養殖於台南外海及沿岸潟湖,水域水質及環境優良,加上近年來市府針對溯源推動本土在地「台南蚵」品牌,希望透過推動各項品質提升政策建立消費者客信任的牡蠣食品安全衛生品牌,讓牡蠣產業能永續經營、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