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區推動友善耕作,攜手專家分享農作物淨零碳排宣導活動

2024-02-17 17:49 邱仁武 記者

【本報記者邱仁武台南報導】台南市學甲區公所17日攜手三慶里辦公處及學甲區農會在三慶里關懷據點舉辦「農作物淨零碳排宣導活動」,學甲區長張明寶特邀台南市長夫人劉育菁老師、成大教授蘇彥勳及台南市新農業生技生產合作社顏振標博士,強調共同推動「淨零碳排、共創永續新未來」。

張明寶區長表示,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台灣在2023年2月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將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正式入法,同年8月7日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17日特邀成大蘇彥勳教授及顏振標博士的研發團隊蒞臨學甲區分享農作物結合碳市場經濟,推動友善耕作,利用植物捕捉空氣中碳的特性,將碳封存在農地裡,形成土壤碳匯,並協助申請驗證,期待轉換成可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碳權,迎來全新的農業商業模式。

有鑑於土壤碳匯是陸域系統上最大的自然碳匯潛力場域,農作物生產需仰賴土壤,因此結合農糧產業經營轉型,規劃適切且有效的土壤增匯效益刻不容緩。蘇彥勳教授以「發光植物進行二氧化碳固化技術」為主題,榮獲國科會2022未來科技獎。

蘇彥勳教授在座談會中,分享了碳固化技術,以及碳匯及碳足跡標示將會是未來全球的重要議題。蘇教授進一步指出,農業部曾盤點過國內農業可提供的碳權交易超過5百萬公噸,每年約可達2億5000萬美元的規模,對未來農民經濟的收益具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成為他未來的研究主軸。

顏振標博士表示,農作物的生產流程與工業生產有很大的不同,受到多項變數的影響,因此無法標準化。然而,他透露蘇教授已經完成模擬多項因應的策略,並以座談會模式深入簡出,帶領在地青農及區民深入了解碳匯、碳權、碳交易及碳足跡,為學甲區的淨零碳排宣導活動開啟了一個重要的開端。

市長夫人劉育菁老師強調了國際貿易對台灣的重要性。她說,未來5年內,台灣生產的農作物或產品可能面臨碳權問題,因此淨零碳排的議題顯得更加迫切。

學甲區農會理事長陳榮輝表示,農作物不僅能帶來收益,若有碳權的回饋,將對農民更有益。總幹事李曉軍說,「高粱復興在學甲」,對於蘇彥勳教授及顏振標博士到訪學甲區推展高粱桿生物碳表示高興,期望未來能夠讓學甲區的高粱加入碳權交易行列。

市議員蔡秋蘭、方一峰助理李寶桐及學甲區農會理事長陳榮輝、總幹事李曉軍、三慶里長郭壬貴等都出席座談會。

張明寶區長表示,學甲區擁有1800公頃的耕地,主要生產高梁、玉米、蔥蒜頭、大西瓜、小番茄等農產品;以及與金門酒廠合作,契作種植國產高粱,面積達801公頃,為全台最大生產區;期盼藉此活動能夠提高區民對於農作物淨零碳排的認識,促進友善耕作的普及;並特別感謝三慶里長郭壬貴對學甲區推展淨零碳排活動的支持與用心,共同推動「淨零碳排 共創永續新未來」。

學甲區推動友善耕作,攜手專家分享農作物淨零碳排宣導活動

學甲區推動友善耕作,攜手專家分享農作物淨零碳排宣導活動

學甲區推動友善耕作,攜手專家分享農作物淨零碳排宣導活動

台南市長夫人劉育菁老師強調,未來5年內,台灣生產的農作物或產品可能面臨碳權問題,因此淨零碳排的議題顯得更加迫切。(記者邱仁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