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黃狂蟻防治已見成效

2023-01-12 20:20 陳明道 記者

【本報記者陳明道屏東報導】墾丁國家公園黃狂蟻防治已見成效!墾丁國家公園陸蟹生態資源豐富,是國際知名的陸蟹寶地,因黃狂蟻入侵造成了園區陸蟹的生存危機。俗稱黃狂蟻的長腳捷山蟻起源於南亞,是惡名昭彰的全球百大入侵生物,它們隨著人類的經濟活動入侵到世界各地並造成嚴重的生態危害。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維護陸蟹生態多樣性,自106年啟動黃狂蟻防治工作,經過6年的防治,初步發現香蕉灣地區黃狂蟻族群密度已有下降趨勢,未來將持續黃狂蟻防治工作及整體棲地維護。
自106年起,墾管處委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宗岐教授團隊(下稱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進行黃狂蟻調查工作,監測黃狂蟻的族群分布並且研擬防治對策。團隊發現黃狂蟻在墾丁國家公園園區內主要的陸蟹分布熱區(香蕉灣、砂島、湧泉區及港口) 已經出現有較高族群數量的分布,部分區域甚至已形成超級群落的現象,大量黃狂蟻攻擊陸蟹,為墾丁陸蟹族群帶來極大的威脅。
106年起團隊以液態餌站與人工蟻巢誘引盒進行黃狂蟻的防治作業。近兩年,團隊參考澳洲政府曾對於聖誕島上黃狂蟻超級群落的防治方法,針對黃狂蟻密度嚴重的熱點區域(香蕉灣及港口海岸林),擴大防治範圍與增加餌劑撒佈的頻度,撒佈液態與固態型餌劑來抑制黃狂蟻族群成長與擴展。
另一方面,又採液態餌站誘集與人工蟻巢誘引盒監測防治樣區內黃狂蟻的族群動態,以瞭解施灑防治餌劑的防治成效。經過多年來的努力,香蕉灣區的黃狂蟻族群分布與密度已有明顯下降,依據林宗岐教授團隊的研究發現,在香蕉灣所放置的人工蟻巢誘引盒回收後發現黃狂蟻的比率,由109年的平均35.83%,下降到110年的平均19.44%與111年的平均14.58%。
111年為提升黃狂蟻防治的效率,團隊增加餌劑撒佈的頻度,從一年4次增加至一年6次,共累積採獲217盒蟻巢、蟻后1,962隻及工蟻約計34萬隻。在餌劑防治作業下,部分地區黃狂蟻的族群密度有下降的趨勢,尤其是香蕉灣地區,超級群落中的工蟻數量有明顯的減少;因為工蟻數量降低,使得超級群落中的蟻后有集中趨勢,這樣更有利於使用誘引盒移除集中的蟻后。
港口地區因未來在綜合防治策略上,擴大現有的防治範圍(增加至2-3公頃)與增加餌劑撒佈量(硼砂液態餌劑增加至20公升/公頃)以增加防治強度,目前使用的餌劑對於環境尚為友善。另外因港口地區當地遊憩活動多,墾管處也呼籲社區居民及業者勿將遊憩設施及物品隨意擺放在海岸林地區,以免增加黃狂蟻利用空間及阻礙防治作業。期望透過防治能夠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本園區內黃狂蟻的族群密度,黃狂蟻數量降低必可減少其對於墾丁陸蟹生存的壓力。

 

墾丁國家公園黃狂蟻防治已見成效。(墾管處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黃狂蟻防治已見成效。(墾管處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黃狂蟻防治已見成效。(墾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