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腳痛腳麻不是退化小心周邊動脈阻塞找上你
【本報記者鐘翠珠台北報導】以往民眾比較少聽到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OD)這個名詞,因此許多老年人發生腳痛腳麻卻不自知是周邊動脈阻塞找上你!北榮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周邊動脈阻塞與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五十到六十歲的民眾,若出現腳麻、腿腳冰冷是為前兆,應把握黃金6小時打通血管, 避免腿部壞死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在台盛行率高達15.6~32%,因周邊血管動脈粥樣物質不斷擴大形成血栓,引起動脈管腔變窄甚至閉塞,遠端血量供應養分及氧氣減少所的缺血症狀。
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腿部血管會隨著疾病進程慢慢阻塞,前期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隨著病程進展,患者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
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有4到5成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延誤就醫,其實它是動脈粥狀硬化惡化的指標,也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若血管硬化指標(踝肱血壓比值)ABI≦0.9,十年內死亡率會提升兩倍。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改變,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的病人越來越多,早期篩檢並發現罹病的患者,應盡早給予適當治療,減少病患痛苦並維持基本水準以上的生活品質,減少其他的併發症產生。
周邊動脈阻塞引起疼痛常與退化性疾病混淆
陳沂名醫師提到,若發現時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
顏旭霆醫師補充,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依分級分為四級:一、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有些患者甚至沒有症狀出現;二、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三、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四、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
呼籲民眾住注意:間歇性跛行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如果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那就該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往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
顏旭霆醫師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是長期生活習慣與慢性病累積造成的血管疾病,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一定要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狀況後,同時調整飲食及作息並搭配藥物或手術治療才能預防狀況加劇。
周邊氣球導管手術侵入性較低 安全快速打通阻塞血管
陳沂名醫師說,早期治療周邊動脈阻塞多以外科繞道手術為主,手術傷口較大,需耗費更長的手術時間,目前治療上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術前先進行局部麻醉,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進入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的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若有必要,則建議可放入支架以維持血流或搭配斑塊旋切術來刮除或旋磨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直徑;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

圖說:兩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若出現症狀而無法自行調整,一定要詢求專業醫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