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世界腸躁症日醫界找解方 台灣新藥引進落後美日 低腹敏飲食緩解症狀

2021-04-21 17:52 生活

【本報記者鐘翠珠台北報導】4月19日是世界腸躁症日,北榮內視鏡中心王彥博醫師觀察國際治療趨勢發現,腸躁症的治療已經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藥物治療、低腹敏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精神心理治療等四大面向,患者可與營養師討論低腹敏飲食,並同時注意精神心理健康等整合性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

大腸激躁症,簡稱IBS腸躁症,全球有1成人口(近七億七千萬人)為腸躁症所苦,推估台灣盛行率約為近兩成,由於確切原因不明,壓力、飲食、腸道敏感都是因素。

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盧俊良教授指出,腸躁症是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台灣約有數百萬人罹患,對學習及工作效率,醫療資源的耗用,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現今台灣醫療水準雖頗為先進,但腸躁症的藥物治療卻落後歐美日等國,目前國際已經有10餘種新藥治療,但台灣卻未見蹤影,讓腸病患苦於無新藥可用的困境,又醫囑性不佳,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近年來國際討論甚多的低腹敏飲食也是很新的飲食治療方式,可以有效緩解改善症狀。根據2017年的低腹敏飲食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模式(即高脂肪、高糖飲食、鹹味小吃,如:蛋糕、餅乾、糕點、甜味飲料、薯片等)與引發腸躁症症狀有相當的關連。

國外在低腹敏蔬果的研究顯示,慢性便秘型患者每天食用2顆綠色奇異果,持續4周後相較於每天食用黑棗或是車前草的患者,其成效相當,且在腸道運輸時間上,減少將近2成的時間。

蒙納許大學通過認證的低腹敏營養師吳柏姍補充說,實施低腹敏飲食確實有助於緩解腸胃道不適狀況,患者可查詢食物中腹敏成分多寡與可食份量,例如奇異果、草莓、鳳梨也都是經低腹敏認證的水果。

然而,實施低腹敏飲食需要經過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  

圖說:世界腸躁症日醫界共同發聲找解方,台灣新藥引進落後美日,低腹敏飲食可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