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開顱 腫瘤切除保安全 術後不留後遺症 洪鈞培講座
病人在腦瘤開刀時,還能醒著跟執刀醫師聊天,這種不可思議情景發生在手術房裡,「清醒麻醉」加上「術中MRI定位」導航輔助手術,幫助病人腦瘤手術後,重回人生舞台。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邀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主講「腦癌防治-掌握先機」,魏國珍教授以多年從事神經外科疾病診療、教學、研究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現任光環舞集藝術總監的劉紹爐,投入舞蹈界40多年,去年9月卻覺得平衡感變差,經常無力眩暈,影響到舞蹈表演,幾個星期的檢查發現,他得了惡性膠質瘤,壓迫到左腦神經。
膠質細胞瘤是甚為棘手的腦瘤,魏國珍解釋,因為它是膠狀,很不容易切得乾乾淨淨,在開刀中,膠質瘤又會移動,變得跟開刀前的位置不同,長庚院方採用術中磁振造影(MRI)抓住腫瘤的位置,如同一邊開刀,一邊導航,隨時修正下刀位置,減少手術帶來的失語、失憶等後遺症。
魏國珍在這套先進儀器輔助下,替上百位多名病人開腦瘤,某些病人在手術中必須保持清醒,讓醫師隨時知道手術是否損及病人的腦功能,醫療團隊必須採用「清醒麻醉」。
清醒開顱手術需團隊合作,包含執行手術的神經外科醫師、神經功能監測的神經內科醫師與復健科醫師、維持患者無痛清醒的麻醉科醫師,以及患者的配合給予即時回饋,讓手術中醫師能有依據及時調整,使醫病雙方都能安心。
膠質瘤或侵犯腦功能區的病灶,其臨床表現包括癲癇、頭痛、個性改變、口齒不清、詞不達意,甚至半側癱瘓等,如有症狀應儘速就診神經科相關醫師。
腦瘤患者術後,還需做化療療程,卻面臨大腦保護機制,血腦屏障的阻礙為避免大腦受毒物等外來物質傷害,血腦屏障僅讓營養物質等小分子通過,卻阻擋大分子的藥送進腦部為此,長庚大學合作,利用磁性奈米藥物搭配聚焦超音波,震開內皮細胞「暫時拉鬆」血腦屏障,帶有磁性的微小藥物通過屏障後,以利讓藥物停在腦瘤、發揮藥效。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該院刊還以專文推崇為「研究腦瘤治療的重要里程碑」。日前出刊的《美國化學雜誌》直指台灣這項創新研究,為腦瘤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魏國珍解釋,膠質細胞瘤長進腦組織,「開刀在拿掉腫瘤與保留功能間,如同蹺蹺板。拿太多恐傷及正常組織,術後恐癱瘓,切不乾淨,則易復發。」為此,他引進清醒開顱術,透過調整麻醉劑量,讓患者開腦時能與醫師對話,「腫瘤若長在左側語言區,手術時可一邊與病患溝通,了解其反應,確認不傷及正常組織。」
魏國珍是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也是癌症中心副主任及腦瘤團隊召集人,他從醫三十年,每年要開三百至四百台的腦部手術,看診人數逾萬人,卻能一本初衷,對待每位病人都視同自己的親人。
「膠質瘤不容易根治,但我研究愈深入,病人的罹病生活品質可能會更好,這才是我成就感的來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魏國珍並不是傳統英雄主義式的外科醫師,會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感,將所有腫瘤都挖得乾乾淨淨,但下場可能是患者失去部分功能;他注重的是「控制與共存」,讓腫瘤不致威脅,同時也維持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