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檢查與手術 早期發現存活率高達90% 洪鈞培講座

2020-02-14 14:57 小民編 總編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19日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主講「腸癌防治‧掌握先機」王輝明教授以多年從事腸癌醫療、研究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於確診大腸癌3個月內未接受正規治療,1年內死亡率高達47%,比及時治療的13%高出近3倍。

        因此,如能早期發現,即早就醫,完成適切的檢查、治療,可以減緩病情持續惡化的發生。大腸癌,因為細胞不正常的生長,可能侵犯或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其症狀可能包括糞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以及疲倦感。風險因子包括飲食、肥胖、抽菸、運動量不足。喝酒及食用加工肉品會增加罹癌風險,或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也會增加罹癌風 險。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然而隨時間進展變成惡性腫瘤。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藥物治療或是合併使用以上療法。如果發現是早期未轉移的大腸癌,病人可以藉由外科手術做根治性的治療;如果,發現大腸癌的惡性腫瘤有轉移到其他器官時,優先的治療選擇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採用安寧緩和療法的方式,來減輕病人身體不適的症狀。

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

      零期:又稱原位癌,癌細胞侵犯局限在腸壁黏膜內,零期只需大腸鏡切除腫瘤即可,但如腫瘤過大或切除後邊緣不乾淨尚有殘存腫瘤細胞,則須手術切除部分腸道以達到治療成效。

      根治性治療(第一期到第三期)主要是以手術為主,化療為輔(高風險第二期及第三期)

      如能定期作大腸鏡檢查,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而且有一半的大腸直腸癌都是發生在直腸部位,因為愈到直腸,糞便的濃度愈高所含之致癌物也愈多,而且糞便大都積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所以這二處與致癌物接觸的時間愈長,產生癌變的機會愈高。

 40歲以上每年宜作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直腸癌的血便有時肉眼不易觀察,血液會潛藏在糞便之中,透過化學試劑的檢測就無所遁形。如果糞便有潛血,就必須作大腸鏡檢查許多大腸息肉或是早期大腸直腸癌就能及早被發現。 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的手術存活率,幾乎是100%。大腸直腸癌分為 ABCD四期,A期腫瘤侷限在黏膜上,B期已達肌肉層,C期有淋巴轉移, D期已有遠處轉移,轉移到肝、肺等部位。有20%的病例,即使已轉移到肝臟或肺部,只要轉移得不是太多仍可以作切除治療並獲得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