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不容忽視!張景涵籲請應避免在陽光直射的高溫下長時間停留

「熱中暑」死亡率可達30%,張景涵籲請大家應避免長時間停留在陽光直射的高溫下。(記者顏大堡攝)
【本報記者顏大堡台南報導】隨著夏天腳步的接近,氣溫不斷攀升,熱傷害的意外也將隨之升高,衛福部新營醫院急診科醫師張景涵表示,避免熱傷害的發生,除保持足夠水分的攝取外,更應避免在陽光直射的高溫處長時間停留,一旦出現身體不適,應儘快移至陰涼處並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嚴重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
張景涵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6至8月熱傷害就診人數分別是517、887、442人,而2024年6至8月熱傷害就診人數分別是748、1203、716人,不僅同期增加人數明顯成長,增加幅度更是驚人。
張景涵表示,熱傷害從輕微的「熱痙攣」到中度的「熱衰竭」或「熱暈厥」,甚至進展到重度的「熱中暑」,都是因在極端高溫下,人體無法有效散熱而造成體溫升高所致,另在大量流汗狀況下,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更加重了高溫而引起的人體傷害。
張景涵說,「熱痙攣」發生時,會出現四肢肌肉疼痛且不自主的收縮(抽筋),大部分會發生在小腿,常發生於戶外工作者在高溫環境下劇烈工作數小時後,一般認為是因大量流汗、流失鹽分所致,大部分在數小時內會自行緩解,嚴重者需送醫治療。
「熱衰竭」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頭暈與倦怠,甚至會引起暈厥,且患者核心體溫會上升,但不會合併意識改變等中樞神經症狀,除特殊族群或嚴重電解質異常外,大部分無須住院。
「熱中暑」患者往往會有熱壓力的曝路病史,體溫會超過40度C,合併意識改變、癲癇、昏迷等中樞神經症狀,由於「熱中暑」死亡率可達30%,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醫師迅速診斷並開始治療。
張景涵強調,6至8月是一年當中最高溫的季節,應保持足夠水分的攝取外,外出時宜穿著輕便與透氣衣物,除非工作等必要因素外,應避免在陽光直射的高溫下長時間停留,一旦出現身體不適,應儘快移至陰涼處並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嚴重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