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與中藥治療有效緩解化療所引發的噁心、嘔吐

2025-04-22 15:38:14 顏大堡 記者

沈祐任沈祐任表示中藥治療與針灸療法,在臨床研究中展現出降低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發生率。(記者顏大堡攝)

【本報記者顏大堡台南報導】化學治療是許多癌症患者必要且標準的治療選項之一,但化學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卻讓患者不堪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沈祐任表示,中藥治療與針灸療法,在臨床研究中展現出降低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發生率,也提供患者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更溫和有效的選擇。

沈祐任指出,使用化療藥物引起嘔吐的程度可分為嚴重、中度、輕度3類,臨床上針對中度行嘔吐程度以上,通常會使用2至3種止吐藥物,由於化學治療常以每2至3週為一個療程,中醫也會根據不同階段進行有系統的調理,協助病人緩解不適,提升整體治療的耐受性。

沈祐任說,化療後第一週為「急性期」,此時患者噁心、嘔吐最為劇烈,治療上常選用「橘皮竹茹湯」、「旋覆花代赭石湯」、「小柴胡湯」,針對為氣上逆、痰飲中阻等病機,達到降逆止嘔目的。化療後第二週為「修復期」,雖嘔吐漸緩,但患者長期不適,腸胃黏膜受損,常見胃陰虛、虛火內擾狀態,治療上以「滋陰養胃」為主,使用「甘露飲」、「麥門冬湯」,但須避免過於滋膩造成消化負擔。

有些患者在化療前一週,就出現類似預期性嘔吐症狀,此多與情緒緊張、肝氣鬱結有關。臨床治療多使用「逍遙散」,來疏肝解鬱、調和脾胃,減少化療時身體的不適。

沈祐任表示,針灸緩解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已有科學根據與臨床依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JAMA」曾在2000年刊登一篇研究指出,針刺「內關穴」可顯著減少急性期的化療嘔吐次數。古籍中有「內關心胸胃」之說,「內關穴」能調暢氣機、具止吐安神功效,為緩解噁心嘔吐的主穴。亦常搭配以下穴位進行整體調理,如肝經的「太衝穴」能疏肝理氣,減少情緒影響。脾經的「三陰交穴」、「陰陵泉穴」,有健脾化濕,穩固脾胃之功效。胃經的「足三里穴」,能扶正補氣,增強體力。

沈祐任強調,面對化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中醫提供一條溫和、個別化且實證支持的輔助之路。無論是使用中藥依時段調理,或是針灸刺激特定穴位,都有助於改善噁心、增進食慾、穩定情緒,幫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