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自即日起舉辦「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本報記者鐘翠珠台北報導】國立臺灣博物館自即日起至8月31日於該館一樓東展間舉辦「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並同步發行《揭開台原蒐奇櫃》及《亞洲多元文化之身》偶戲叢書。精選來自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博士捐贈的萬件偶戲文物,以多元面向展示偶戲文化的豐富與共融性。
▲國立臺灣博物館自即日起至8月31日於一樓東展間舉辦「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偶」,或是「尪仔(台語)」、「人公仔(客語)」,承載了不同世代的生活智慧與情感記憶。這些原收藏於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的文物,來自世界各地,尤以亞洲地區為多數,包括戲偶、戲台、道具、劇本與面具等,種類極豐。其中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佚名」藝師之手,承載著各地多元文化中以往較不被關注的重要瑰寶,是林經甫於2020年捐贈偶戲文物給臺博館後首次全面亮相。
特展以「偶·多元文化之身」為名,強調戲偶的身體是因一地文化而塑成,可視為文化之身。展覽透過3大主題區域展示偶戲文化的多面性與深厚底蘊,包括「打開偶戲珍寶箱」、「偶戲千面收萬象」和「觀覽偶戲萬花筒」。
臺博館表示,觀眾一進展場就可看到一個碩大的展櫃,精選34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偶,勾勒出林經甫蒐藏廣博且多元的輪廓。其中,又以櫃子中央的「真西園戲台」最為吸睛,精緻雕刻的「六腳棚」戲台,是已故布袋戲大師「闊嘴師」王炎的戲棚。王炎晚年雙眼失明後,這個戲棚被臺灣古董商賣到日本,後來林經甫費盡心思又從日人手中購回。
展場也提供虛實呼應的操偶體驗,不僅可以操縱螢幕上的懸絲傀儡與皮影戲偶,還有實體的布袋戲偶及印尼皮影戲偶可實際操演。此外,臺博館於展覽中添購馬來西亞交融皮影戲劇團的皮影戲偶「桑卡拉?維達」,將傳統哇揚皮影戲的元素與好萊塢經典電影「星際大戰」角色相結合,賦予傳統皮影戲偶全新面貌。
臺博館同步發行《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偶藏韶光》的第三、四冊,《揭開台原蒐奇櫃》及《亞洲多元文化之身》,精選林經甫捐贈的偶戲文物,依戲種分類,編排成「擎掌千秋」、「牽縷乾坤」、「引杆風華」、「弄影天地」及「台前幕後」等5大主題單元,每個單元都以精美圖錄與專業研究文章相結合,展現不同地區的偶戲文化及其藝術特色。
臺博館表示,戲偶與其相關文物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重要典藏面向之一,林經甫的慷慨捐贈,使臺博館偶戲典藏多達1萬5千餘件,躋身當今世界擁有重要亞洲偶戲藏品的博物館之列,目前已完成這批捐贈文物的整飭入藏、數位影像拍攝和基本資料建檔,並以博物館的專業標準進行保存,未來將持續透過研究、展覽與推廣活動,使其正式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