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物聯網 大幅降低空污

2019-12-09 15:54 commons8 總編

【本報記者吳麗香台北報導】物聯網成果發表昨天登場,行政院環保署昨天表示,運用新科技進行環境治理,已大幅降低空污,結合大數據、AI人工智慧及物聯網,讓空污大幅改善;工研院則強調,智慧感測元件研發完成,可以帶動國內硬體產業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從硬體新品發展,擴及軟體及服務業,市場潛力大。
●2019環境物聯網產業媒合暨創新研發成果發表會昨天登場,國產元件新品發表
 2019環境物聯網產業媒合暨創新研發成果發表會昨天登場,會中發展國產元件,包括國產光學式pm2.5感測器研發、國產化電化學式O3感測模組、二氧化氮NO2感測器及感測模組、電子衝擊式pm2.5感測模組等新技術新品發表,並針對業界進行技術轉移。共有國內科技界八十多家廠商參加發表會並洽商技術媒合。
●環保署:運用物聯網在環境治理,四年來降低pm2.5三成,紅害站數降低八成
 環保署監資處副處長王嶽斌在會中致詞表示,運用物聯網在環境治理,四年來降低pm2.5三成,紅害站數降低八成,從九百九十七站降低到一百五十站。結合大數據、AI人工智慧及物聯網,進行空污改善,一旦感測到污染排放,地點及時段,可以快速進行稽查及管理。
 王嶽斌強調,物聯網也以運用在安全工廠監測及健康住宅監測,如住宅中CO(一氧化碳)監測。感測元件更可以個人化裝置,讓感測無所不在。
●工研院綠能所:物聯網環境和經濟兼具,可以拓展國外市場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王人謙指出,物聯網具有環境和經濟兼具,可以拓展國外市場。例如一杯水看到髒了可以不喝,但是空氣污染卻不可以不呼吸,目前工研院新的感測元件及模組已發展到印度,未來運用智慧物聯網可以保護環境,提升生活品質。透過技術移轉潛力無窮。

●「全球物聯網與產業應用趨勢分析」環境感知與紅外線感測方案兼具
 物聯網市場價值與成長潛力,主要在於環境汙染來源VOCs無所不在.VCOs(固定汙染源揮發性有機物),目前污染 已被承認是導致室內空氣品質不佳的主要微量化學組成成份的一種。相關有機物對人體健康造成慢性、長期的不利影響,產生喉嚨/眼睛刺激過敏、頭昏眼花、頭痛與倦怠感。有毒氣體-對人體呼吸系統損害甚鉅, 由人吸吐之O2/CO2等氧氣/二氧化碳氣體濃度可提供一判斷人體健康與否之非侵入性洞察。優質平價的呼吸偵測器已存在現前的醫院實驗室做定期使用。
●工研院:氣體感測可以在三大潛力市場:空汙、食品、疾病進行偵測
 近來產研單位積極致力於將氣體感測器導入家庭、零售、甚至整個農業供應鏈,透過溯源方式幫農糧食品鮮度與成份品質把關。未來此一技術可望融合嗅覺/味覺感知,打造虛擬品酒師/品茶師,並建構整個農業供應鏈作物味道/成份移動變化地圖,從源頭進行食物品質管理,真正為食品安全把關。
●環境物聯網感測器的華麗變身,感測器飛天、入水、移行及多功能的應用
 發表會並邀請與會者參觀資訊月環保署館。環保署今(108)年研發可上天下海的環境治理新利器,包含無人機結合感測器邁向3D感測新時代;跑到哪追到哪的移動式感測器掌握空污時空變化;潛水埋伏的水質感測水體污染;鷹眼般的噪音陣列麥克風準確辨識及定位噪音源等成果,宛如感測界的F4。除了新科技,環保署也持續與地方環保局合作布建空污感測器改善環境,均可透過資訊月展示「108年資訊月-掌握現在解密未來」參觀。
●感測器在固定和移動污染源偵測均可發揮偵測效果
 環保署表示,今(108)年感測器在空氣、水體、噪音領域有更大突破,與氣象局合作利用無人機結合感測器解析高空污染物分布對地面的影響;移動式感測器呈現汽機車等移動污染時空變化;固定及移動式水質感測器掌握工廠水體污染熱區;噪音陣列麥克風結合車牌辨識準確抓到噪音源通知到檢,發揮感測無所不在,治理環境不停歇。

●空污感測器明年底前擴增至一萬零二百個點,全方位監測空污
 環保署持續與環保局合作目前已完成6,000個空污感測器的布建,可涵蓋147個鄉鎮市區、55個主要工業區、169個重大交通幹道、192個社區,監控工廠超過3萬家,截至今(108)年10月底,裁處罰鍰共計8,646萬元,空污費追繳達4億元以上,充分發揮小兵立大功的成效,讓違規工廠無所遁形。明年更擴增到一萬零二百個。
●「空氣品質監測網」, 「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都在掌握中
 「空氣品質監測網」,環境空氣品質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空氣污染物的生成,除了 「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更包含火山爆發、森林火災、 花粉、塵土、近海的鹽粒、以及一些生物排放等自然形成因素。 環保署長期透過各種地面及空中監測技術,即時掌握全國空氣品 質狀況,進行空氣品質預報,搭配測站趨勢變化,給民眾最全面 的空氣品質資訊。隨著時代演進,環保署將舊有空氣品質監測平 台更新為直觀式的系統呈現方式,並將相關空品與天氣型態資訊 以視覺化的方式提供給民眾綜觀空品概念。空污犯罪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