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噴泉狀吐奶可能是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本報記者顏大堡台南報導】嬰兒吐奶是常見現象,若嬰兒喝完奶常吐奶,有時還像「噴泉狀」的嘔吐,當心嬰兒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衛福部新營醫院小兒科醫師張經旼表示,現今手術技術成熟,手術前及時補充嘔吐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待病情穩定後進行「幽門肌切開術」,術後可恢復正常喝奶。
張經旼指出,「幽門」是胃通往十二指腸的關口,奶水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需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再繼續消化,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指因為幽門的肌肉層發生肥厚現象(原因至今不明),使得幽門管腔相對狹窄,加上幽門肌肉無法放鬆,造成奶水堆積無法順利進入十二指腸,因而引起嘔吐。曾有文獻指出在台灣此病發生率約每2500名出生嬰兒有1位會發生,男嬰發生率約為女嬰的4到6倍,尤其是第一胎,通常發生在足月兒,父母如曾罹患此病,小孩有此疾病的機率也較高。
張經旼表示,「吐奶」在嬰兒時期常見的問題,而「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典型的症狀是出生後半個月內喝奶後都算正常,直到出生2~3星期後,幽門的肌肉層開始肥厚,管腔狹窄漸漸嚴重,吐奶症狀也日漸明顯,至4~6週時幽門管腔幾乎完全阻塞,吐的情形更嚴重,有時還會像噴泉般的嘔吐。因奶水尚未進入到有膽汁參與消化的十二指腸,故嘔吐物多不帶有綠色的膽汁;若頻繁嘔吐導致胃和食道黏膜受損,嘔吐物可能會有血絲。寶寶吐完之後,仍感到飢餓,一直很想吃,這與其他原因(通常伴有厭食、噁心等症狀)造成的嘔吐表現不太一樣。當嘔吐持續,身體內的水分、電解質會持續流失,也常會造成代謝性鹼中毒。家長對這些症狀應保持警覺,發現寶寶問題儘快就醫,避免嚴重脫水。
張經旼說,「超音波檢查」是目前可以準確診斷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儀器,家中的小寶寶發生了肥厚性幽門狹窄,不必太擔心,現今手術技術成熟,手術前及時補充嘔吐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待病情穩定之後進行「幽門肌切開術」,術後可恢復正常喝奶。但家長仍須注意,引起嬰兒吐奶的原因其實很多,從輕微的拍嗝不良、脹氣、胃食道逆流、腸胃炎到嚴重的疾病如敗血症、腸道阻塞、腦部及代謝性疾病等等。如果嬰兒嘔吐的症狀持續或較嚴重(例如噴射狀嘔吐、含膽汁的嘔吐、尿液減少、活力下降等等),家長一定要帶寶寶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或出現嚴重併發症。

張經旼提醒家長若嬰兒喝完奶常吐奶,有時還像「噴泉狀」的嘔吐,可要當心嬰兒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