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黃金要注意!小孩便秘莫輕忽

2022-10-21 17:20 顏大堡 記者

【本報記者顏大堡台南報導】兒科急診與兒童腸胃科門診最常出現的是小孩便秘,衛福部新營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張經旼表示,小孩便秘除會導致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外,也可能因大便太粗硬導致肛門裂傷,造成出血,導致小孩因解便疼痛而不敢排便,如此惡性循環,便秘會更加嚴重。

張經旼指出,在兒科急診常常遇到腹痛的病童前來就醫,其中約有3分之1是因為便秘引發急性腹痛。在兒童腸胃科門診也有近4分之1的小朋友因便秘前來就醫。有些家長以為便秘只要不引起噁心、嘔吐、腹痛等,不影響到生活作息就不去理會它,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多數的兒童是屬於功能性便秘,但仍有一定的比例屬於病理性的便秘如肛門狹窄、甲狀腺功能低下、高血鈣、脊柱畸型、巨結腸症等。當孩子常有腹部脹痛、生長遲緩、體重偏輕、神經學反射異常、對軟便藥物無適當反應時,建議至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評估及檢查,醫師視個別狀況需要可能安排抽血、脊椎影像學檢查、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檢查、直腸肛門壓力檢查,甚至直腸切片檢查,才有機會找出病因並解決症狀。

怎樣才算是便秘呢?張經旼說,不同體質的小朋友排便習慣本就不同,如果家長發現孩子1個月內有以下兩種症狀出現:「解便會痛」、「糞便太硬」、「過粗」、「用力排便還是排不出來」、「排便次數一週小於兩次」如此可以說是便秘。

張經旼說,兒童便秘常見於3個時期1、6個月至2歲,因開始吃副食品,纖維量攝取過少,造成嬰幼兒的便秘。2、剛訓練上廁所習慣還不能適應時。3、求學階段,因不敢在學校上大號或排便習慣不佳導致。功能性便秘的治療原則一開始會使用軟便藥物甚至灌腸幫助孩子先排掉宿便以及處理肛門裂傷導致不敢解便的問題,排掉宿便後,著重在訓練排便習慣,目的是恢復直腸肛門的正常生理機能,藥物才有機會調降到完全停藥,這段時間需要不斷地給予小孩和家長心理建設以及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衛教。之後長時間的追蹤也是必須的,這有賴於家長、孩子和醫師之間的合作。

要如何預防便秘,張經旼建議平時應多從蔬菜、水果補充膳食纖維,如酪梨、木瓜、火龍果、香蕉,而香蕉必須選擇表皮略帶黑的成熟香蕉效果最好,小孩坐在馬桶上如廁時,也建議在馬桶前放張小板凳,讓小孩子的腳稍微抬高,讓體內的直腸得以拉直,方便排便,切記不要在如廁時看書或滑手機,以免小孩分心,無法順利排便。

張經旼提醒家長不要忽視小孩便秘,否則惡性循環,便秘會更加嚴重。(記者顏大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