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突破紅蟳養殖技術,成功培育出第一批「全人工」紅蟳

2021-10-11 11:43 許亞弟 記者

【本報記者許亞第台北報導】秋天的此刻,適逢秋蟹當肥時節,正是大啖紅蟳的好時機,國人一年就能吃掉6百萬隻,年產值達十億,九成紅蟳仰賴進口,這幾年全球需求增,加上疫情影響,進口價格在近10年間上漲超過五成。為此,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歷經多年努力,突破「鋸緣青蟹」(紅蟳)養殖技術,成功培育出第一批「全人工」鋸緣青蟹,目前已完成廠商7件技轉,並展開多家業者及臺南七股產銷班輔導,目標3年內 蟹苗年產能增10倍,可望翻轉仰賴進口的現況,為養殖漁業帶來新商機!農委會水試所長陳君如指出,台灣養殖蟳的零售價格,每公斤400至600元;進口紅蟳每公斤800至1100元,台灣需求量曾經達到4000公噸,若能完全養殖,深具產業價值。

  國人喜愛的沙公、沙母、紅蟳、處女蟳,都是「鋸緣青蟹」,農委會水試所長陳君如表示,臺灣鋸緣青蟹自給量僅10%,傳統養殖生產方式是將海口野生捕撈的蟹苗放養於土池,民國90年曾達5,471公噸為最高產量,產值5.6億,而後逐年減少,至108年養殖產量僅有6公噸。但根據漁業統計年報,目前紅蟳產量已經低於200公噸,原因是因為紅蟳苗過度捕撈、越來越少,東南亞地區近年也熱中紅蟳,同樣面臨過度捕撈蟹苗的問題,因此近年開始限制蟹苗出口,也因此研究人員思考重新建立紅蟳人工繁殖技術,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104年起著手進行鋸緣青蟹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包含「種蟹培育」、「孵化育苗」、「中間育成」、「成蟹養成」及「上市前育肥」等五階段,每個階段有它的技術難度,進入獨立盒的養成階段更是重要的管理系統。 

  陳君如指出,研究人員兩三年前在七股溼地找尋野生紅蟳,也曾經從菲律賓等其他國家進口試驗,但進口紅蟳容易帶來疫病,最後仍回歸國內野生紅蟳採集去試驗;慢慢養殖、催熟、最後才有機會人工繁殖,菲律賓從孵化到變成稚蟹有百分之二的存活率;但台灣現階段技術沒有那麼高,台灣育成率現階段僅有百分之零點五,希望未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鋸緣青蟹獨立盒養殖系統」也是為了提升螃蟹存活率而設計。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葉信利表示,鋸緣青蟹的蟹卵孵化成長到稚蟹的過程中,每一次脫殼都是「生死存亡」,因為柔軟的內層沒了外層硬殼的保護,會遭到同類互食,而透過獨立盒的養殖系統,每個格子內養一隻,彼此間就不會攻擊打架,可以安全地長到成蟹。且獨立盒可直立飼養,相當節省空間。

  水試所於2015年起進行鋸緣青蟹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育甄說,為穩定生產養殖蟹苗,研究中心開發「鋸緣青蟹健康抱卵種蟹育成技術」,計畫性培育抱卵種蟹,穩定生產浮游期蟹苗。2019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透過水質參數、防逃措施、捕撈方式精進及雌雄分養管理等技術提升鋸緣青蟹的產量。為提升鋸緣青蟹養殖的育成率及品質,水試所還發展了「青蟹稚蟹中間育成技術」及「鋸緣青蟹獨立盒養殖系統」。吳育甄說,母蟹可產下200萬至450萬個卵,蟹卵會在10天內孵化,孵化成眼幼體後,經歷約 6 次脫殼、10天內長成稚蟹,稚蟹再飼養45天左右開始將雄雌蟹分開養,接下來經過約3個月的育肥後,即可收成上桌。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指出,全球海水蟹類總產量約200萬公噸,其中80%來自海洋,養殖產量僅約40萬公噸,其中鋸緣青蟹養殖產量約8萬公噸。東南亞目前主要產蟹國家,多將野生採集幼蟹放養於沼澤、紅樹林區域或魚塭進行養殖生產,大部分需依賴野生蟹苗,人工繁養殖技術並不穩定。近年來由於全球市場需求量增加,海洋撈捕的個體數量逐漸減少,加上世界各國重視海洋資源保育,祭出各種限捕規定,鋸緣青蟹主要的生產國如菲律賓、越南和中國等,都開始轉向投入繁養殖技術開發。 

  此次臺灣成功催生鋸緣青蟹完全養殖生產技術,不啻為產業打下一劑強心針。而有鑒於各國積極開發青蟹繁養殖技術,尚缺乏專屬蟹苗繁殖場,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109年著手規畫建置蟹類專屬培育場,預計將於112年完成。預期蟹類專屬培育場將有助於加速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的推動,解決蟹苗仰賴野生捕撈問題。此外,目前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也積極開發適合臺灣獨特的養殖生產技術模式,推動綠能及獨立盒、光電浮筏養殖技術模式,讓養殖漁民有更多元的技術模式可選擇及發展。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強調,鋸緣青蟹為具高經濟價值物種,嘉義以南為適合鋸緣青蟹生長環境,目前已完成廠商7件技轉,並展開多家業者及臺南七股產銷班輔導。相信隨著推廣養殖量能逐年增加,未來將可瞄準國內與國際市場商機,建立臺灣鋸緣青蟹養殖產業價值並提升漁民獲利。同時透過增殖放流,復育臺灣沿海海域蟹類資源,確保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本報記者許亞第台北報導】秋天的此刻,適逢秋蟹當肥時節,正是大啖紅蟳的好時機,國人一年就能吃掉6百萬隻,年產值達十億,九成紅蟳仰賴進口,這幾年全球需求增,加上疫情影響,進口價格在近10年間上漲超過五成。為此,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歷經多年努力,突破「鋸緣青蟹」(紅蟳)養殖技術,成功培育出第一批「全人工」鋸緣青蟹,目前已完成廠商7件技轉,並展開多家業者及臺南七股產銷班輔導,目標3年內 蟹苗年產能增10倍,可望翻轉仰賴進口的現況,為養殖漁業帶來新商機!農委會水試所長陳君如指出,台灣養殖蟳的零售價格,每公斤400至600元;進口紅蟳每公斤800至1100元,台灣需求量曾經達到4000公噸,若能完全養殖,深具產業價值。

  國人喜愛的沙公、沙母、紅蟳、處女蟳,都是「鋸緣青蟹」,農委會水試所長陳君如表示,臺灣鋸緣青蟹自給量僅10%,傳統養殖生產方式是將海口野生捕撈的蟹苗放養於土池,民國90年曾達5,471公噸為最高產量,產值5.6億,而後逐年減少,至108年養殖產量僅有6公噸。但根據漁業統計年報,目前紅蟳產量已經低於200公噸,原因是因為紅蟳苗過度捕撈、越來越少,東南亞地區近年也熱中紅蟳,同樣面臨過度捕撈蟹苗的問題,因此近年開始限制蟹苗出口,也因此研究人員思考重新建立紅蟳人工繁殖技術,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104年起著手進行鋸緣青蟹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包含「種蟹培育」、「孵化育苗」、「中間育成」、「成蟹養成」及「上市前育肥」等五階段,每個階段有它的技術難度,進入獨立盒的養成階段更是重要的管理系統。 

  陳君如指出,研究人員兩三年前在七股溼地找尋野生紅蟳,也曾經從菲律賓等其他國家進口試驗,但進口紅蟳容易帶來疫病,最後仍回歸國內野生紅蟳採集去試驗;慢慢養殖、催熟、最後才有機會人工繁殖,菲律賓從孵化到變成稚蟹有百分之二的存活率;但台灣現階段技術沒有那麼高,台灣育成率現階段僅有百分之零點五,希望未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鋸緣青蟹獨立盒養殖系統」也是為了提升螃蟹存活率而設計。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葉信利表示,鋸緣青蟹的蟹卵孵化成長到稚蟹的過程中,每一次脫殼都是「生死存亡」,因為柔軟的內層沒了外層硬殼的保護,會遭到同類互食,而透過獨立盒的養殖系統,每個格子內養一隻,彼此間就不會攻擊打架,可以安全地長到成蟹。且獨立盒可直立飼養,相當節省空間。

  水試所於2015年起進行鋸緣青蟹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育甄說,為穩定生產養殖蟹苗,研究中心開發「鋸緣青蟹健康抱卵種蟹育成技術」,計畫性培育抱卵種蟹,穩定生產浮游期蟹苗。2019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透過水質參數、防逃措施、捕撈方式精進及雌雄分養管理等技術提升鋸緣青蟹的產量。為提升鋸緣青蟹養殖的育成率及品質,水試所還發展了「青蟹稚蟹中間育成技術」及「鋸緣青蟹獨立盒養殖系統」。吳育甄說,母蟹可產下200萬至450萬個卵,蟹卵會在10天內孵化,孵化成眼幼體後,經歷約 6 次脫殼、10天內長成稚蟹,稚蟹再飼養45天左右開始將雄雌蟹分開養,接下來經過約3個月的育肥後,即可收成上桌。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指出,全球海水蟹類總產量約200萬公噸,其中80%來自海洋,養殖產量僅約40萬公噸,其中鋸緣青蟹養殖產量約8萬公噸。東南亞目前主要產蟹國家,多將野生採集幼蟹放養於沼澤、紅樹林區域或魚塭進行養殖生產,大部分需依賴野生蟹苗,人工繁養殖技術並不穩定。近年來由於全球市場需求量增加,海洋撈捕的個體數量逐漸減少,加上世界各國重視海洋資源保育,祭出各種限捕規定,鋸緣青蟹主要的生產國如菲律賓、越南和中國等,都開始轉向投入繁養殖技術開發。 

  此次臺灣成功催生鋸緣青蟹完全養殖生產技術,不啻為產業打下一劑強心針。而有鑒於各國積極開發青蟹繁養殖技術,尚缺乏專屬蟹苗繁殖場,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109年著手規畫建置蟹類專屬培育場,預計將於112年完成。預期蟹類專屬培育場將有助於加速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的推動,解決蟹苗仰賴野生捕撈問題。此外,目前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也積極開發適合臺灣獨特的養殖生產技術模式,推動綠能及獨立盒、光電浮筏養殖技術模式,讓養殖漁民有更多元的技術模式可選擇及發展。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強調,鋸緣青蟹為具高經濟價值物種,嘉義以南為適合鋸緣青蟹生長環境,目前已完成廠商7件技轉,並展開多家業者及臺南七股產銷班輔導。相信隨著推廣養殖量能逐年增加,未來將可瞄準國內與國際市場商機,建立臺灣鋸緣青蟹養殖產業價值並提升漁民獲利。同時透過增殖放流,復育臺灣沿海海域蟹類資源,確保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圖說:農委會水試所長陳君如(右三)率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右二)、助理研究員林峰右 (左三)及副研究員吳育甄(右一)等說明新研發的「鋸緣青蟹」養殖技術。【記者許亞第攝】

「鋸緣青蟹」成蟹一隻可達13兩以上。【記者許亞第攝】

「鋸緣青蟹」(紅蟳)肥美多膏,是老饕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