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篩不要猜!新冠高危要多篩」醫病雙方皆應強化篩檢
【本報記者鐘翠珠台北報導】近期疾管署監測數據顯示,新冠本土病例已經連續數週上升,醫界緊急籲免疫力較弱的患者和年長者應提高警覺。

▲「要篩不要猜!新冠高危要多篩」醫師活動合影
根據台灣研究統計,符合公費抗病毒藥物處方族群保守估計逾全台總人口的20%,但過去部分區域實際處方公費藥物族群卻不足7%,顯示大眾對於積極治療的意識仍有落差。
「要篩不要猜」新冠衛教大使陳淑芳、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移植醫學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臺灣病友聯盟,聯合呼籲高風險族群「要篩不要猜 新冠高危要多篩」,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篩檢並就醫,以提早診斷、避免錯失黃金五日治療期。
根據疾管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指引,免疫低下患者包括:HIV感染者、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患者,以及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患者。
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肺炎後,免疫低下患者住院風險可以是一般人的4倍至17倍。台灣移植醫學學會李志元秘書長指出,免疫力低下患者的身體就像是一間沒有足夠清潔工的房子,一旦受到病毒感染,病毒很難被清除乾淨,這個『房子』還可能成為孵化變種病毒株的溫床,成為社區健康的隱憂。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醫師提到,對血液腫瘤患者而言,確診新冠不僅會打亂原本緊湊的癌症治療時程,更可能因免疫力低下,增加重症風險與治療複雜度,因此,如何在第一時間控制病毒、快速恢復健康,是爭取寶貴治療窗口的關鍵;這類高風險患者一旦出現症狀,務必及早篩檢、就醫,爭取使用合適的抗病毒藥物。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常因免疫反應不典型,出現無發燒、快篩陰性但實際已有下呼吸道感染等情形,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期,這些族群即使完整接種了新冠疫苗,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不及一般人,抗體也會衰退得更快,因此建議醫療人員應強化檢測流程,例如病患若快篩陰性仍建議24至48小時再篩一次,亦可妥善運用PCR診斷工具幫助重症高風險族群,並視情況做適當抗病毒藥物治療,以補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的不足,也建議免疫低下患者及其家屬要牢記「要篩不要猜 新冠高危要多篩」的原則,以免延誤五日黃金治療期。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許怡敏表示,隨著疫情趨緩,不少癌友已逐漸淡忘政府所提供的各項新冠照護資源,例如健保給付快篩、公費治療藥物及其取得方式等,「面對新冠不可忽視的嚴重性,務必牢記篩檢流程與接受正確治療,提醒癌友們仍須要保持警覺,保護自己。」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也呼籲,癌友應持續接種公費疫苗,並掌握公費資源,「除了疫苗的保護力,也要記得『要篩不要猜』,及早快篩、及早因應,才能發揮疫苗與藥物的雙重防護效果,共同預防新冠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