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與視覺光學分會與第五屆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APMMS)聯合研討會發布最新聲明
【記者蔡秀娥台北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8歲以下青少年近視盛行率高達87.2%。此外,根據台大醫院眼科部發布在美國眼科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指出,台灣學童的近視盛行率在1983年至2017年間持續上升。其中,7歲學童的近視比例從1983年的約5.37%顯著上升至2017年的25.41%;而12歲學童的近視率更從30.66%上升至高達76.67%。不僅如此,高度近視的情況也日益普遍,12歲學童的高度近視比例從僅1.39%增加至4.26%,15歲學童則從4.37%升高至15.36%。高度近視大幅增加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嚴重眼疾的風險,兒童視力保健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健康議題。

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近視與視覺光學分會與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25〉日攜手台灣近視控制領域專家,於台北舉行研討會。
面對這樣的趨勢,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近視與視覺光學分會與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Asia-Pacific Myopia Management Symposium, APMMS)25日攜手台灣近視控制領域專家,於台北舉行研討會,正式發布最新兒童近視病治療臨床聲明,明確指出:「6歲以上孩童,散瞳驗光後等效球面度數達 -0.25D(含)以上,即應積極採取近視控制干預措施」。過去臨床多將介入門檻設於 -0.50D或更高,然而隨著全球研究累積,醫界已明確證實,即使是輕度近視,也代表眼軸開始拉長,進一步發展為高度近視的風險大增。

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主辦單位酷柏光學代表攜手國內外近視領域專家共同呼籲,重視兒童輕度近視即應積極干預治療
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近視與視覺光學分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蔡紫薰主任表示:「根據臨床觀察與研究數據,散瞳驗光後出現等效球面度數 -0.25D(含)以上的視力變化,往往已代表眼軸開始異常增長,近視風險已具臨床意義。若未及早介入控制,近視可能快速惡化,進入難以逆轉的階段。
本次聯合聲明針對兒童近視防治提出三大核心臨床建議,旨在建立醫師與家長間的共識,及早採取科學化、系統性的控制措施:1.年齡門檻:6歲以上,2.散瞳驗光後等效球面度數 ≤ -0.25D(近視達25度)、3.應即啟動近視控制干預,依個案條件選擇最適合方案。
專家指出,近視一旦出現,近視發展的速度即會增加。臨床可採取的干預方式除健保給付的阿托品眼藥水外,亦包含多種經實證支持的自費治療選項,如日拋型近視控制隱形眼鏡、角膜塑型片(OK鏡)與特殊框架眼鏡等,需要根據孩子的生活習慣、配戴接受度與進展風險量身規劃,達到有效延緩近視加深的目的。

近視治療主流控制方式座談會,共同針對提問進行討論。
主辦單位酷柏光學台灣及香港區總經理暨亞太區商業策略副總裁Dr. Dora Lui表示,這項聲明反映亞太區臨床專家在兒童近視控制上的最新共識與決心。透過清楚的指引與實務建議,不僅可協助醫療人員做出專業判斷,也讓家長知道什麼時候該採取行動;酷柏光學也將持續投入創新產品與教育資源,協助更多孩子遠離高度近視風險。
本次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APMMS)研討會聚焦於「兒童近視病的早期偵測與治療」,議程分為兩大主題。第一部分由台大醫院劉耀臨醫師與陽明附醫蔡德中教授,分享學齡前兒童近視與近視前期篩檢的重要性與經驗,呼籲早期發現是防線的關鍵。第二部分則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Dr. Maria Liu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蔡紫薰主任,深入剖析目前主流控制方式如日拋控制型隱形眼鏡與阿托品眼藥水的臨床成果與長期安全性,提供醫界與家長實務參考。
透過本次研討會與最新聲明的發布,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近視與視覺光學分會及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APMMS)攜手各界專家呼籲醫療體系、家長與社會各界正視兒童近視防治的重要性,共同打造更完善的眼睛健康照護環境,為孩子們的清晰未來把關。